公刘子茶道

当前位置:


茶馆老板领航私人博物馆产业化
来源: | 作者:glzcdcom | 发布时间: 2011-11-07 | 953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1月3日讯:“我愿意替它打一辈子的‘长工’。”作为润古轩茶艺馆、临安市古陶瓷博物馆和昌化石博物馆的投资人,徐健人以谦恭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博物馆生存前景和文化产业创新运作的信念和意志。

  自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上千家私人博物馆,不仅成为国家博物馆的有机补充,也成为民间个人合法收藏文物集散流通、展示交流与保护的理想场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成为涉外旅游产业景点单位和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但是受限于私人博物馆所有人资本、运营机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私人博物馆处于亏损或者惨淡经营、勉力维持的状态。此种情况下,徐健人开创的私人博物馆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自然引起各方关注。

  私人博物馆创新路径之一:“茶楼中的博物馆”和“博物馆中的茶楼”

  徐健人,字慢来,临安潜川镇人。因酷爱绘画,少年辍学从艺。起初,他走乡串户为村民油漆家具以谋生,闲来则遍访隅中高手,苦练绘画技术。不久,由于爱屋及乌,当年的小油漆匠做起宣纸生意,由此跟刘江、周昌米、徐家昌、田源、丁茂鲁、刘石开、陆俨少、吴山明等诸多书画名家过从甚密。

  这样的生意与生活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徐健人在临安锦城开办了天目画社,既做书画生意,也做书画家经纪活动,其资产与眼界的拓展也与日俱增。

  此时,徐健人热爱上了古陶瓷,每闻某处有珍藏古物,倾其所有,在所不顾。这样日积月累,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徐健人收藏的古陶瓷从河姆渡到秦汉时期,已有数千件之多。

  如此庞大的收藏量,在占用了徐健人大量资金同时,也给他时常造成困惑:如果经商为了赚钱,赚钱为了收藏,收藏又是为了什么?这些文物到底有多少价值?能对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200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华东的一席话,让徐健人心中豁然开朗。林华东建议他建立一座古陶瓷博物馆,这样更有利于文物的收藏、保存和研究,使文物真正发挥文化功能造福社会。林华东同时表示,他原意就筹建博物馆等事宜,提供相应的帮助。

  徐健人做事的习惯是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上档次、高品位的博物馆。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三大难题:一缺房子;二没有对文物进行鉴定,也就没有拿得出手的镇馆之宝;三缺少继续收藏和维护的资金。

  这三大难题,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徐健人创出一条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新模式。这就是改变文物藏品此前单纯用于同行间研究交流和向观众有限度展览的模式,让沉淀了久远历史文化精神的文物藏品跟现代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真正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2004年,作为一座“茶楼中的博物馆”和“博物馆中的茶楼”,由徐健人投资100多万元的“润古轩茶楼”和“临安市古陶瓷博物馆”同时开张。这座博物馆位于临安苕溪边上的黄金海岸楼盘内,近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有一半用于古陶瓷展示,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发怀古之悠情;另一半用于品茶论道、同行交流、商务洽谈等服务。

  如此,一座以茶养馆,以馆佐茶的全新私人博物馆出现了。没想到,这个本来由于缺钱而被逼出来的创新项目,竟使各路高人趋之若鹜。开业当年,润古轩茶楼竟创造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由此,徐健人走出了一条以茶楼养文物、以文物藏品提升茶楼品位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徐健人在临安西天目老家还开着一个灭蚊器材厂,每年的几十万收益也都全部用于购陶养馆。

  古陶瓷博物馆建起来了,徐健人接着要做的就是为他多年收藏的古陶瓷“验明正身”。这既关系到博物馆的行业地位,也关系到他数十年来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2005年,徐健人借了一辆车,选了30件文物直奔北京,开始他的“圆梦之旅”。

  “我当时的样子看起来像个跑单帮的。”徐健人回忆说,接连几天东奔西走,没有文物鉴定单位愿意给他的文物进行鉴定,但他最后还是说服了中国文物鉴定中心。

“一个民间博物馆竟然有如此多高规格的文物!”经过鉴定,徐健人送检的30件文物中,有11件属国家一级文物,其余均为二、三级文物。这个结果,不但使徐健人大喜过望,感到近20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也让该鉴定中心感到惊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闻讯赠诗以资勉励:“华夏民间宝物多,全凭慧眼善索罗;得来珍品心狂喜,一路收获一路歌。”

  这次鉴定,还引发了国家博物馆跟一个私人博物馆之间的一段交情。原来,徐健人收藏有一把良渚时期的独木浆,通长118cm,浆叶宽13cm,系独木制成,柄呈“T”字状,横截面圆形。浆身作长叶形,横断面为弧形,以便划水向前,结构科学而实用,保存较为完整。像这样国宝级文物,全国仅两把。这把独木浆因此成为徐健人的镇馆之宝。

  国家博物馆得知他有国宝的消息后,派于文荣研究员等找他,要求以馆藏的一批明清瓷器互换的方式征集这把独木浆。

  一个私人博物馆,竟能得到国家博物馆的垂青,这件事对徐健人造成莫大(博客,微博)鼓舞。从一个文化商人,到收藏大家;从私人博物馆的创建者,到事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精神传承的贡献者。他赢得了:一个企业家从单纯的财富增长中,难以感受到的自信和尊严,同时也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采访中,徐健人告诉《中国商人》,“为了能让博物馆好好生存下去”,“润古轩”除了继续完善当前的运营模式,还将立足于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事业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整合发展,打造并发挥其品牌优势,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文化精神传承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侯耀晨 章浩军   稿件来源:《中国商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