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记者 楼文彪 摄
记者 左妍 文
一杯热茶,一档评弹。依依呀呀的吴侬软语声中,几位入迷的白发老太太面带微笑、一边织着毛线,一边跟着吟唱,场子里不时传来叫好声和鼓掌声……
今天上午,气温跌至-4℃,为今年来最冷,但闸北公园边的宋园茶艺馆里人声鼎沸,上百位评弹爱好者边品香茗边听书,热闹的气氛将严寒驱散得无影无踪。
过道里面添加座
上午7时05分,宋园茶艺馆门前,三三两两的老人裹着棉袄,焦急地往茶馆的玻璃门里张望。“今天会书,名档坐台,早点来排队占座!”7时20分,茶馆“破例”提早开门,让寒风中的老人到室内暖一暖。
9时,第一档《话说蓝苹》正式开始。二楼大堂的20张八仙桌早已坐满,来得晚了只能在过道里加座,顾不上喝茶,眼睛直盯着台上的说书先生,生怕错过精彩段子。记者数了数,此时场内坐着上百位听客,聚精会神。倒茶的姑娘们穿梭在过道里,端着热水瓶来回飞奔,把木地板踩得咯吱作响。
宋园茶艺馆总经理顾剑林可能是场子里最忙碌的人了,他一边张罗调灯光音响,一边巡逻,和老听客打招呼,数一数熟悉的面孔是否都到了。
从苏州赶来听书
现场评弹迷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部分住在周边社区,还有一些从宝山、浦东赶来,距离最远的老人来一回要换3辆公交车。不少老人听了几十年评弹,已把评弹看成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每次都有人为了争靠前一点、视野好一点的座位而“面红耳赤”,但最后都能握手言和。“大家都是评弹爱好者,本来都是出于喜爱!”几名听客说。
一对老夫妻从苏州赶来,寒风吹得满脸通红,入座后迫不及待地端茶暖手。“阿拉平时住在苏州,每星期乘火车赶来听评弹!”老太太笑容满面,来宋园吃茶听书已经成了习惯。
“郑阿婆来了吗?”“来了。”97岁的郑玉华阿婆是这里的“明星”,尽管年岁已高,但她腿脚利索,是这里最忠实的听客,每星期都来。“老年人也要精神生活嘛!我是这里的形象大使!”
让老百姓进得来
作为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发祥地,从首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伊始,宋园茶艺馆即被定位为面向普通百姓的公益性茶馆,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听书免费,茶水10元。如今,在闸北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宋园茶艺馆继承了上海百年老书场——玉茗楼书场的传统,让“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苏州话得以传承和发扬。
“2年前,宋园整修,暂停了一阵子。老听众急坏了,隔三差五来问,‘几时再开书场啊?’”顾剑林说,在老人们心中,吃茶、听评弹,已经成了精神寄托。
如今,宋园茶艺馆的评弹表演持续了十多年,已经远近闻名,作为百年老书场的一种延续,还将一路走下去。“让老百姓想进来,能进来,进得来,是我们一贯的追求。”顾剑林说。
消息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