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0571-88210
937
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Tea ceremony(さどう)
首页
本站新闻
培训考证
茶道文化
星级茶馆
茶师风采
业务联系
茶艺师培训报名
评茶师鉴定报名
茶道博物院
游客留言
远程教育
购物商场
招聘求职
公刘子专栏
茶道驿站
学术研究
新闻摘要
公刘子茶道渊源
应邀表演
竞赛裁判
网管留言
平台维护
乌龙茶的起源
来源:
|
作者:
glzcdcom
|
发布时间:
6423天前
|
24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乌龙茶源于武夷山,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但是长期以来,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这其中有的是主观臆解古籍诗文,有的是误把地点与制作人混淆起来,有的则是为本地争誉而杜馔文章。凡此,混淆了视听,搞得业外人士似是而非。
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佐证,同时就乌龙茶为何会发源于武夷山、乌龙茶制作工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对于茶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乌龙茶起源武夷山的记载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
“
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
(
摇之意
)
,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
此文被当时
(1717
-
1720
年
)
在崇安县
(1989
年改名武夷山市,下同
)
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
对于《茶说》之记载,前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先生认定该法即为乌龙茶制做工艺,并说
“
现福建崇安武夷岩茶的制法乃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
”
当代茶界专家、乌龙茶泰斗张天福说:
“
乌龙茶是世界三大茶类之一,起源于福建崇安武夷山。
”
并于
2002
年初挥毫题写
“
乌龙茶故乡武夷山
”
,馈赠给笔者。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的原由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
?
笔者认为,当是从散茶及松罗茶制作工艺演化而来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最早记载的唐代
“
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
的武夷
“
晚甘侯
”
,还是元代四曲皇家御茶园制作的武夷贡品
“
石乳
”
,均为蒸青团茶或饼茶。由于团、饼茶经蒸捣不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自然风味,且制做、饮用程序繁冗,既不能满足世人品饮的要求,又影响茶叶发展。因此,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绿茶,其制作工艺较之团、饼茶有了大简化,只要经过杀青
——
揉捻
——
干燥。但散茶茶青采摘细嫩尖小,不经萎凋,主要工序在杀青,即将茶叶放入红锅热炒,用以蒸发水份,破坏酶的活性,产生香气,虽然保持茶叶自然真味,但缺乏熟香浓醇。
尔后,崇安令招黄山僧来制松罗茶
(
此茶约起于明隆庆年间,
1567
-
1572
年
)
它较散茶香高味浓,遂仿之。松罗茶与散茶存异之处,明代闻龙《茶笺》载:
“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
”
。
“
炒起当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
。
松罗制法是个大进步。但由于缺于做青,叶片内含物没有适度转化,无法使香气、滋味发展。明人张大复谓之
“
有性而无韵
”
。周亮工
(1612
-
1672)
在《闽小记》中载之曰:
“
经旬月则赤紫如故
”
。时人为了克服以上弊病,即摸索进行做青,目的使茶青叶片部分发酵,后炒焙之,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才得以成功的,其中也有它的偶然发现。
关于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清朝年间,有一队官兵经过武夷山,当时正值采制季节,厂主及工人们仓惶躲避,士兵们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厂主见茶青已变软,部分边缘发红,痛心不已。无奈之下,将其炒、揉、焙,结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罗茶更无苦涩。笔者认为,士兵们在茶青上睡觉时压迫、滚动,这种无意识的简单
“
做青
”
,却起到了部分发酵的效果,真是
“
歪打正着
”
。厂主、茶师们喜出望外,逐渐揣摩而为之,终于摸索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这当然是初级阶段的乌龙茶。有人将此引证为红茶起源,笔者认为欠妥。因为红茶主要在揉捻后发酵,而乌龙茶是在炒揉之前发酵,士兵不可能睡在粘乎乎的红茶茶胚上。
这种偶然的巧合是有它的前因的。姚月明等茶叶专家和老茶农推测认为:由于别于丘陵地带,武夷山中茶山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且离茶厂较远,采茶时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震动、斯磨,且加之在挑青茶篓中压放时间较长,必然会变软、红边,大晴天更为严重。由于这种状况下制出的散茶缺乏青绿,制出的松罗虽
“
色香亦具足
”
但
“
经旬月,则赤紫如故。
”
僧道茶师们企图易之技法,但
“
转辗相效,旧态毕露
”(
周亮工《闽小记》
)
,苦于不得新法。而清兵睡压过的发酵的茶青,制出的干茶刚好顺应和发展往日所采的茶青少量红边、发酵的特点,因此茶师们便改弦更张,采用半发酵法制做武夷茶,这是工艺上的大改进。
由于有了这种正确的开端,尔后经过长期的逐步完善为晒
(
雨天则烘
)
、摇、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并据情况
“
看青做青
”
、
“
看天做青
”
,力求水分挥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发越即炒、揉、焙之,形成了乌龙茶制作完整工艺。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比之绿、红茶更为繁复,且做青达十几个小时之长,要求茶师们力具匠心。其独特工艺造就出武夷岩茶具备
“
香清甘活
”
、滋味醇厚的独特岩韵,因此,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是武夷山的一大贡献。自此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
“
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
”
因此,
“
溪茶遂仿岩茶样
”
,引得
“
郑世报父子引进、种制武夷水仙于永春
”
,形成
“
武夷苗裔台湾茶
”
。
王草堂其人简介
对于乌龙茶问世的记证人王草堂
(
名复礼
)
,过去很少见诸介绍,其实王是位富寓学识的文人。据方留章等查证及山志载记,王草堂,浙江钱塘人,是明代王阳明
(
谥号文成公
)
的六世裔,系布衣文士,一生主要从事修志著文。清代康熙戍子四十七年
(1708
年
)
夏,
67
岁的王草堂受福建制台、抚台的聘请来闽,寓居武夷。为继承先祖阳明先生的遗愿,在大王峰麓重建
“
武夷山庄
”
,三年始成。后一直隐居于此,著文修志,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
(1708
-
1720
年
)
崇安令,终老于武夷。
王草堂在武夷山隐居十多年之久,对此地倾注深情,赞言此地
“
真堪娱老忘归
”
。其留下了珍贵的《武夷山九曲志》和诗文,特别是他记叙并留存于今的乌龙茶起源文章至为珍贵,不但充分肯定了武夷山在茶史上的地位,而且还避免了乌龙茶发源地纷争,当受今人缅怀。
上一篇:
辨识假茶的特征
下一篇:
茶之源